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书画论坛

读 懂 楷 书

时间:2021-09-01来源: 作者: 点击: 513 次
读 懂 楷 书               &nb

读 懂 楷 书

 

                         苏允杰    马沛成

好友段振宇先生拿给我一幅折叠痕几欲裂开,成色也很旧的书法斗方给我看。蓦然间,我被这仅仅三十几个楷书字迹给折服了。

据段先生讲,这幅作品是他父亲段祥芝的老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送给父亲作范字用的。此人姓郭,名文华,字锦堂。山西浑源人氏,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有三晋第二才子之美誉。因厌于政事遂避于乡间做起教书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去世,当时有七十多岁。

眼前的这幅字,没有印章,没有落款,只有持有人才晓得它的出处由来,但我却觉得知不知道作者是谁已不很重要了,这幅作品的价值却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范字,他随意拟写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宣传用语。他不是专为创作而创作,所以不拘于事,信手拈来,不激不越尽显一纸的平和与自然。

这幅字的用纸很简单,正是当时北方地区最为普及的一种拉力强又能透亮的糊窗户纸,也叫白麻纸。(现时是很少见这般既经济又实用,而且质朴细发略有渗化的特点是很理想的书法练习纸)。在用墨方面,我却注意到它是现用现磨的上好松烟墨。它不铮光铮亮,不火不燥,温文蕴雅,少却了许多视觉上的疲劳。

结体方面,一眼就看出是颜筋柳骨的楷书真功。端庄稳健有不可撼动的建筑感。横鳞竖勒,钩挑撇捺精微均亭,笔笔到位,似屈铁弩矢坚实而有张力。

最妙之处是在其用笔铺毫的提按使转,可谓“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沉着中流走着和谐与韵致,没有刻板和呆滞,没有逼肖于谁家某帖,活脱脱地一派自家风骨。说实话就目前来说,在一般人的眼里很少能见到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楷书原作。看历代名家的楷书印刷品到是很容易,但是就算如今最好的印刷品和原作也是不能相比的。若是能够看到好的原作那是最好不过的,我们就是要从原作中尽可能地获得比较清晰的字形形态和微芒细腻的用笔轨迹。从而懂得其下笔铺毫,顿笔收锋,一提一按,是打桩子,是拔钉子;一踢一挑是策,是啄;一撇一捺是掠也,磔也;等种种较为显性的笔法。并能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体会,悟出其中只有自己才能揣摹知晓的隐性的诸如力度,以及何时倚侧笔锋,何时顿笔提按又转为中锋,对于节律的心理评估和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的适时把握等等。

如果我们的思维还没有进入到这样一个层面上,还没有审视、理解、把握、历练到从必然至自然的高度之上,那么楷书也就是正书的真正价值及其意义是很难在众多的书家群中得到贯彻提高和拓展延伸。

看了这幅范字作品,心情不能平静,我深感惭愧也深感幸运。我写了三十多年楷书了,楷书中的各种结症与真谛在各时期各名家的印刷品中是不能完全直接明确给予的。恕我浅薄,这块斗方的作者也许当时还算不上是位名家,但确确实实有着高超艺术水准的楷书真迹却给了我刻骨铭心的启迪:翰墨功深,深在字内更深在字外,它不做假,也做不了假。它是技术是艺术更是在怎样做人。楷书决不只是一种作为苦苦历练的“手段”,一种“基础”,一种过了时的实用字体。楷书应该与行草书具有同样玄妙的精神境界,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情感真趣和沁人心扉的艺术魅力。由此,我更加深爱这门楷书艺术了。

这幅作为范字的作品,征得段先生的同意,把它装裱好,配上高档的画框,让它得见天日,以崭新的面貌和它自身既有的艺术感染力涵养着我们,涵养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警示启迪我们身边或许有染翰弄墨的兄弟朋友。我衷心希望段先生爱之宝之,代代珍传。我想我们谁也不会指望这件范字作品的经济价值,人家郭老先生压根就没有专为作品而作品,没有签名没有钤印,只是淡然地写了这几个范字而已,但是他却留下了这一纸的“凝重”和这“凝重”背后的历历心路。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