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书画论坛

彰显险绝恣肆之美

时间:2021-09-01来源: 作者: 点击: 315 次
 彰显险绝恣肆之美 ——潘天寿草书诗轴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创作时说:&

 

彰显险绝恣肆之美 
——潘天寿草书诗轴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创作时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师造化、尚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潘天寿的书法,正是师法自然的产物。

 

 

 

 

  与书法相比,潘天寿在绘画上的名声更大一些。他的那种奇崛、险峻的构图,霸悍、恣肆的用笔,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至今仍把潘天寿的书法归入“画家字”的范畴。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他的书法,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他的书法线条结实,结构险峻,布局奇特,堪称20世纪书法的一大成就。

 

 

 

 

  由于抗战时毁于兵火和十年浩劫中毁于动乱,现存的潘天寿书法作品,已难反映出潘天寿书法的全貌,但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界,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阶段书体较多,以篆、隶为主,取法较广,面貌多变,而又有多凭天性书写的成分贯穿其间;后一阶段以融会黄道周一路书风为特征,书体渐趋稳定,法度日见精严,鲜明而强烈的个人面貌得以确立。在成熟期的书风中,最富于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行草。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这幅行草诗轴就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这幅作品写于1955年,正是潘天寿在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时期。

 

 

 

 

  从用笔上看,这幅作品与潘天寿的以圆笔为主的篆、隶书不同,而是多为侧锋方切和侧带中、中带侧的用笔,如第一个“天”字多中锋用笔,而“柱”、“擎”、“霞”、“永”等字则大多是侧锋起笔,从而增加了用笔的灵活和字势的飞动。而且,除了少数笔画被夸张拉长,或辅以牵丝连带外,点画皆短促斩截,随着起笔转锋动作顺势而过,或收锋或出锋,或折锋转入下笔,而极少藏头逆锋和圆转形态。这种瘦劲、生辣、峻峭并略带荒率的线条形质,可以说是潘天寿书法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结体上,潘天寿的字更值得称道,可贵之处在于“势险而归于平夷”,而且是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如“天”、“屏”、“颜”等字结体宽博,而“自”“霞”、“永”、“芝”等字则结体紧密,从字形上来看,大多取纵长之势,而在大小上随时调整,如“天”和“屏”、“长”和“不”、“道”和“上”等,可谓大小错落、斜正穿插、疏密映衬。

 

 

 

 

  从布局和章法上看,这幅作品也是可圈可点,那就是在有限的行列之间,艺术家充分调度着字与字之间的聚散、避让、生克,乃至由字与行、点线与空白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收放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无不贯穿着造险、破险、以险制夷、反欹为正的创作思路,以服务于章法上的开合起落效果,而且打破行行相列、正文与署款主从分明的传统习惯。这些,都标志着潘天寿对传统成规的反叛与突破,也体现着潘天寿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正如沙孟海所说的那样:“从结体、行款到整幅布局,惨淡经营,成竹在胸;挥洒纵横,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可说独步一时。”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别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家和艺术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书画得李叔同、吴昌硕等名家指导。书法博取众家之长,于钟鼎、石鼓、“二爨”以及明代黄道周、倪元璐,近代沈曾植、吴昌硕皆有深入而独到之研究,故自成奇崛、险峻、朴茂之风格。曾先后任上海美专、西湖艺专、东南联大等教授及国立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作有《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书画集》等。“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